|
新闻中心 |
|
以实用精神重塑“上海设计”
|
发表时间: 2011-10-03
发布者:清新设计 |
|
|
上海“老凤祥”名师设计中心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,最近给前来应聘的年轻人出了道附加题??请大家把各自设计的画稿做成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成品。谁知,成功解题的寥寥无几。原来,大家在设计时压根没想过材料和工艺。“设计创造财富”科技沙龙上,来自高校、企业的教授、设计师及知名广告人联合呼吁,重新审视设计的内涵与价值,让业界少点“唯美主义”,多点实用精神。
设计---另一种生产力
一件普通丝绸上衣过去在巴黎市场上的售价仅为8美元;改进设计后,在工料大体相当的情况下,它的售价窜至40美元。整整5倍的附加值从何而来?全靠设计这张“智力软件”。
信不信由你,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,并以5%的速度递增。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范凯熹教授这样描述设计的价值:目前,平面设计的毛利润可达50%左右,建筑装饰设计的毛利润也在15%以上,工业设计专利的无形资产更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达??可以说,设计产业几乎是“一本万利”的经济神话。
注重“情投意合”
设计不过是种包装,或可有可无,或好看就行??如果这样理解设计的涵义,那将是一种亵渎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设计系教授张展用“合适”一词为设计定义:即设计是为了使商品销往合适的地区、把商品卖给合适的人群、让商品发挥合适的功能、令商品体现合适的个性。
不仅设计师要设计出“合适”的商品,制造企业与设计公司之间也应“情投意合”。眼下,许多设计公司只卖造型,不能为企业提供深层次服务,使得大多数双方间的合作沦为“一锤子买卖”,阻碍了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重塑“海派设计”
时至今日,上海已成为世界品牌的聚集地,大多数名牌商品在这里生产,但却不在这里发源。范凯熹因此感叹,“上海制造”不缺,“上海设计”太少。他表示,目前,上海设计市场的发展虽在时间上暂时领先周边地区,但与纽约、巴黎、东京、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相比,却相去甚远,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几乎为零。
“海派设计”需要一张全新的面孔,蓬勃的上海需要一张全新“名片”。不久前,市经委推出11位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,涉及工艺陶瓷、视觉形象、服装服饰、包装设计、会议展览等多个领域,新一轮创意产业蓄势待发。放眼未来,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带动城市设计、建筑设计、商业设计、广告设计、景观设计,以及交通、通信等延伸设计领域,以高新设计引领产业发展的“黄金时机”已经来临。
| |
|
|
| | | |